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访问量:118535

构建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 人民体育价值观引领下的知识创新与治理体系再造

    李树旺;陈浩云;车俊霖;

    人民体育理念是中国体育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向。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体育实践,系统分析并构建了“人民性-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体育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政策嵌入-主体赋权-效能协同”三维分析框架,探赜人民体育理念在新时代体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生成机制、治理张力和实践转化效能。当前我国体育治理存在政策系统的结构性矛盾、主体实践的双重困境以及价值坐标的现代性困境等突出问题。基于此,研究从理论层面阐释了中国体育价值观从工具理性到人民本位的重大价值转向,解释了新时代体育知识创新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论证了以人民需求为核心的体育治理逻辑。最后,研究提出坚守人民体育价值、激活多元主体共治、强化政策链闭环赋能机制、驱动数字化精准供给的体育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进路。

    2025年06期 v.59;No.415 1-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述评

    宋菲菲;吕万刚;万晓红;李爱群;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体育学发展的核心任务。运用会议记录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2025年4月20日由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的“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讨会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性研究,旨在推进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从理论阐释迈向实践探索,助力中国特色体育学真正屹立于世界体育学术之林。研究认为,构建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知识创新,构建具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凝练具有原创性的本土概念、厚植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底蕴;立足理论创新,提高体育学的理论自觉、推进原创理论与范式的创新突破、突出理论创新的科学性;立足方法创新,以学科融合革新体育科学研究范式、以问题牵引多元研究方法耦合运用、以科技赋能体育科学研究应用转向;立足路径创新,坚持人民本位的知识生产理念、促进自主理论的实践检验与创新运用、助推实践经验到理论成果的融合转化。

    2025年06期 v.59;No.415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体育人文社会学

  •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应用的影响因素、现实障碍与应对策略——基于S-O-R整合模型的实证分析

    冯俊翔;郑家鲲;史小强;

    构建基于S-O-R框架的MOA-TAM整合模型,通过对852位民众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动机、机会、能力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技术应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通过对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感知风险性的影响间接促进数字技术应用行为的产生。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围绕数字技术应用动机、应用机会、应用能力三个方面探究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应用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提升民众数字获得感与认可度,充分激活数字技术应用动机;缩小数字鸿沟与塑造包容环境,均衡提供数字技术应用机会;降低数字操作门槛与加强指导,着力强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2025年06期 v.59;No.415 19-2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囿、生成原因与纾解方略——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

    白银龙;陈小林;马丽波;李艳翎;

    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既是建设体育强国、维护国家体育利益的现实诉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体育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必然要求。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借助社会资本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探讨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囿、生成根源并探寻纾解路径。研究认为,社会资本对于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价值体现为奠定认同基础、提供制度保障和架设合作桥梁。然而,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面临普遍信任资本不足、互惠规范资本缺失、关系网络资本局限的困囿。在深入剖析社会资本困囿生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从有限信任到高度信赖,以信任资本积累厚植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认同基础;从遵守规则到塑造规则,以规范体系重构筑牢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制度保障;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建构,以关系网络拓展架构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合作桥梁,推动中国加速走向全球体育治理舞台的中央。

    2025年06期 v.59;No.415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体育参与、健康公平与共同富裕——基于2018-2022年CFPS的证据研究

    张瑶瑶;李雅馨;陈刚;

    立足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时代要求,探究体育参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双固定效应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体育参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体育参与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健康公平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其对不同社会群体、城乡、区域的共同富裕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对中年、未接受高等教育、收入水平较高社会群体的影响较大,对城镇居民影响大于乡村居民,对东西部居民的影响强于中部地区居民。随着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体育参与对其影响呈现“不显著→显著且系数增加→显著且系数减小→不显著”的演变规律。政策建议:完善群众体育顶层设计,优化体育参与公共服务;遵循落实差异策略原则,发挥体育参与最大效用;挖掘体育参与内在价值,强化居民体育参与意识。

    2025年06期 v.59;No.415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体育人文社会学_体育法学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体育企业数据合规的法律治理

    刘谢慈;虞晨;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其发展与体育企业实行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在赋予体育企业数据红利的同时,风险随之伴生,因此亟需加强数据合规建设。鉴于当前体育企业数据合规治理面临数据权属不明、合规水平不一、行政引导缺位等现实困境,基于必要性与可行性之讨论,提出体育企业数据合规建设路径,即以全面覆盖、逐步推行、独立客观为原则导向,在确立体育企业数据作为新型数据财产权的基础上,并行不悖地推进体育企业数据合规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以及体育行政机关管理机制的完善,以此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中数据的驱动效能,助力我国体育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2025年06期 v.59;No.415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体育人文社会学_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

  • 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机理阐释与路径探析

    陈颇;陶思佳;杨云玲;

    新质生产力是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一环,也是当前着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紧迫时代命题。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剖析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机制与路径,深刻阐释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核心作用。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质、产业承载、技术变革与价值取向融合体育产业链韧性的“四力”维度,将形成促进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的要素革新效应、产业转型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以及价值增长效应。在融合效应机制作用下,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主要体现在抵抗力、恢复力、转型力以及竞争力的共同提升。据此提出路径思考:以产业优化为主线,夯实体育产业链“稳链”根基;以提质增效为导向,筑牢体育产业链“强链”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激发体育产业链“补链”动力;以数字化运营为抓手,拓宽体育产业链“延链”空间。

    2025年06期 v.59;No.415 57-6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

  • 传统武术图腾隐喻与身体实践

    江松;侯小琴;

    针对传统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异化”“简化”及“文化基因流失”等问题,聚焦传统武术图腾隐喻的认知逻辑与传承机制,尝试回应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文化脱嵌”的挑战。研究以武当武术谱系传承人群体为样本,通过田野作业与身体实践观察,揭示传统武术如何通过图腾隐喻构建知识体系与具身实践。结果表明:(1)传统武术图腾隐喻通过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建构了仿生自然、哲学理论及人文意蕴多层次的知识框架;(2)多感官具身性实践是图腾隐喻的核心传承途径,承载了文化记忆与认知内化过程,但在现代化推广中,标准化和体操化倾向削弱了这一特性;(3)传统武术图腾隐喻在全球化语境下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为传统武术国际传播与文化自信的构建提供重要价值需求。

    2025年06期 v.59;No.415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运动人体科学

  • 体育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对体育文化元素的注意偏向:一项眼动追踪研究

    陈伟伟;张欢;杨柳;陆颖之;施之皓;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面对体育博物馆展品时的注意偏向特征,分析体育文化元素在引发注意力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体育参与背景对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采用点探测任务和眼动追踪技术,对46名大学生(包括27名大学生运动员和19名普通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结果:行为数据表明,反应时在一致条件下显著小于不一致条件,但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偏向程度无显著差异。眼动数据显示,中性图片引发更多的首次注视,但体育博物馆展品在总注视时长上显著大于中性图片,且大学生运动员在首次注视时长上显著大于普通大学生。结论:体育博物馆展品能够有效引发大学生的注意偏向,相比日常物品有更持久的加工时长。大学生运动员在处理体育文化元素时表现出更长的首次注视时间,反映出更多的注意捕获。

    2025年06期 v.59;No.415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体育教育训练学

  • 数智技术赋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逻辑理路、应用场景与实践进路

    曲鲁平;李慧;孙伟;

    随着教育强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推进,数智技术赋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已然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视角,数智技术以跨学科内容而非仅仅是“工具”的形态融入跨学科主题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数智技术赋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逻辑理路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驱动、三重现实梗阻和数智技术赋能的三维共生引领;数智技术赋能的技术框架呈现为基础设施层—互动环境层—设备迭代层的协同架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沉浸式体验强化默会知识技能习得、强交互性助力构建跨学科教学主题、虚实融生提质跨学科主题教学资源三层次;实践进路包括:拓展技术赋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新融点;注重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整体化智能转型;关注教师与学生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数智化素养提升。

    2025年06期 v.59;No.415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我国近现代体育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诠释、生成逻辑与践行向度——以张伯苓、董守义、马约翰为例证

    曲腾飞;白雪;陈晴;毛振明;

    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大批教育家型教师,是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张伯苓、董守义、马约翰三位百年体育巨匠主动肩负救国图强的历史使命,将毕生奉献于中华民族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他们的不凡人生和辉煌成就,共同彰显出体育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在不同主体层面为新时代体育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亮节的标杆,为加快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提供了重要借鉴。剖析其体育教育家精神的内生逻辑,充分体现了个体与大局的统一、立身与育人的统一、实学与创新的统一、情感与情怀的统一。新时代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体育教育家精神,坚定以体强国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明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弘道追求;磨练精湛扎实的技能学识,涵养创新能力;秉持躬耕不辍的职业态度,奔赴教育志业。

    2025年06期 v.59;No.415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学校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刘辉;黄端;洪晓彬;

    目的:探讨学校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检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以及身体状况的调节效应。方法:对1 460名中学生施测学校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10项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以及亲社会行为问卷,并调查中学生的主观身体状况。结果:(1)学校体育锻炼正向预测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2)心理韧性在学校体育锻炼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中学生身体状况在中介路径“学校体育锻炼→心理韧性”上起调节作用。结论:学校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且身体状况较好的学生,其心理韧性的提升更为明显。

    2025年06期 v.59;No.415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