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访问量:123480

构建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 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建构与范式创新——基于四十年本土化探索的学科贡献

    钟秉枢;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核心支撑,是群众体育健康促进的基石,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目标实现的方法论基础。基于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双重驱动,中国运动训练学提供了非西方中心的学科发展范式。运动训练学纵向研究的三个层次分别为:专项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学横向研究涵盖的五大核心方面:训练内容设计、训练原则确立、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方法选择与训练负荷控制,共同构成了三纵五横的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选材理论体系、竞技能力、项群训练理论、程序化参赛、项目制胜规律和教练执教之道的理论创新六维突破,并产出了自主的标识性概念,对国际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中国自主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做出了运动训练学的贡献。

    2025年09期 v.59;No.41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 知识流动视角下西方体育学知识体系演化特征研究

    李博;李秋月;齐大路;

    中国体育学是在借鉴和吸收西方体育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的,厘清西方体育学知识体系演化特征,能够为建构新时代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等方法,从整体网、局域网、个体网三个维度对1948-2024年西方体育学知识流动网络进行历时性分析,从知识流动视角探索西方体育学知识体系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西方体育学知识体系演化经历了发育期和成熟期,分别对应知识流动网络的节点增长期和密度增长期;(2)西方体育学知识体系演化呈现出综合与分化交替发展的趋势,经历了“无中心-单中心-多中心-聚合化-再分化”的演化历程;(3)西方体育学知识体系的演化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效应,在演进过程中持续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保持紧密联系;(4)演化初期西方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基础学科群、心理学学科群、多学科科学关系较为密切,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体育学知识体系逐渐扩展到更为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与工程技术科学领域。

    2025年09期 v.59;No.418 9-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9K]

体育人文社会学

  • 体育社会组织促进基层体育治理效能提升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案例追踪研究

    高跃;王楠;王宏江;田恩铭;李盛盛;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在基层体育治理中的价值地位和具体措施是随着基层的长期建设而不断演变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体育社会组织不断参与基层事务,成为基层体育治理的重要主体。在长期追踪观察Z企业家篮球俱乐部参与G镇体育工作基础上,理论抽象出一条通过“体育空间的周期性塑造”促进基层体育治理效能提升的路径。该路径代表着基层体育空间持续重塑,其间,体育社会组织进场引发基层体育空间建构轨迹的转变,按照构想空间、物质空间、生活空间的顺序,层层递进、周而复始地重塑着基层体育空间。由此,基层体育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并助力基层体育空间建成自我完善机制。

    2025年09期 v.59;No.418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户外运动能否提升个体创造力?——基于调查实验的实证分析

    贺凤凯;胡庆山;克启明;

    基于无意识思维理论、目标定向理论等,采用调查统计与情境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析户外运动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通过711份调查实验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第一,户外运动能显著提升参与者的自我发展水平与个体创造力,其中高频户外运动的作用更加明显;第二,参与者的自我发展部分中介户外运动与个体创造力的关系,即户外运动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创造力,而且通过自我发展的中间机制对个体创造力产生作用;第三,参与者的目标定向对户外运动的后效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对于学习目标定向的参与者,高频户外运动能更好促进其自我发展与个体创造力;而对于绩效目标定向的参与者,不同频率户外运动对其自我发展与个体创造力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基于上述发现,建议从国家政策引导、社会认知深化、教育体系优化、企业实践创新等维度制定行动方案,通过强化户外运动对个体创造力的促进机制,提升全民创新能力,为推动我国建成世界创新强国提供助力。

    2025年09期 v.59;No.418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 从“兴趣社区”到“关系私域”:饭圈化乒乓球迷社交媒体迁徙轨迹的虚拟民族志研究

    赵馨;张业安;

    受当下娱乐“饭圈化”影响,乒乓球迷社群逐渐呈现饭圈化组织特征,且继部分运动员微博超话被关闭后,乒乓球迷社交媒体迁徙之势明显。然而,乒乓球迷社交媒体的迁徙轨迹以及社交媒体的作用机制仍是一个“黑箱”。基于此,本文采用虚拟民族志方法,历时一年半追踪饭圈化乒乓球迷群体在微博超话、抖音、小红书和微信等社交媒体生态中的迁徙轨迹。研究发现:饭圈化乒乓球迷的社交媒体使用呈现从兴趣社区到算法公域再到关系私域社交媒体的迁徙轨迹。基于PPM(推-拉-锚定)理论进行原因分析发现,这一社交媒体迁徙并非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平台生态监管逻辑、媒介技术可供性及青年体育亚文化实际诉求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未来应重点探索具有主体自觉性的内生体育饭圈治理机制,构建基于多社交媒体平台差异化特征的精准化治理方案。

    2025年09期 v.59;No.418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体育人文社会学_体育法学

  • 经营性健身场馆侵权责任纠纷法律适用类型化研究——基于297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

    黄丰煜;李智;

    经营性健身场馆侵权责任纠纷主要聚焦于自甘风险与安全保障义务规则的适用问题,本质上是经营性健身场馆与其会员之间风险的分配与承担。在经营性健身场馆所提供的运动项目范畴内,自甘风险规则适用于会员参与具有对抗性或互动性训练过程中因伤受损的情形。司法机关在判断健身场馆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时,应综合考虑客观条件与主观情况,避免采用过于严苛的标准。若健身场馆未完全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其担责比例可从设施场地条件、专业人员配备以及特殊人群保护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2025年09期 v.59;No.418 45-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体育人文社会学_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

  • 论数字时代体育赛事转播市场的互利共赢机制:一个解释性假说的提出

    马慧;冯祎晗;

    选择规范研究的范式,在对体育赛事转播市场基本特点进行研析的基础上,给出数字时代体育赛事转播市场互利共赢机制定义及结构;继而依托四因说和“场域-资本-惯习”解释框架考察引致互利共赢发生的因素、依存关系与相互作用方式;进而论述互利共赢的实践取向并阐释其逻辑理路;最后对解释性假说进行初步的验证,并在实践层面给出促进互利共赢的具体建议。研究论证,数字时代体育赛事转播市场的互利共赢机制是一种“五位一体”的复合架构;存在形式因要素序位耦合、动力因数字技术场域、质料因异质资本积累、目的因互动信息啮合4个引致因素,依存关系表现为动力因是“根柢”、质料因是“梁柱”、目的因是“棚顶”,三者勾连形成形式因;该机制存在自上而下的市场增值逻辑、自下而上的行动激励逻辑与两向结合的综合互构逻辑,分别具有资本逐利、主体选择与合作式压迫的实践取向。

    2025年09期 v.59;No.418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

  • 形意拳“脱身换影”身法的功夫论隐喻及实践启示

    金玉柱;李晨然;李丽;

    形意拳“脱身换影”身法不仅是一种语言隐喻的智慧表达,更是一种功夫论上的中国式体认范式。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意象分析等方法,阐释形意拳“脱身换影”身法的功夫论意涵,呈现形意拳“脱身换影”身法的功夫意象、运行逻辑及实践启示。研究指出,“脱身换影”身法强调“整”“活”“巧”“无”的身体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在“燕”“龙”“猴”等形的意象表达中,充分展现了“脱身换影”的身体化隐喻。从功夫论来看,“脱身换影”为一种“审时度势”的身法走位,“时空差序”的身法变化,以及“生息应对”的身法演绎。对这种极具中国式实践智慧的传承与弘扬,需要强调身法的默会外显、技击内蕴、符码延伸与内在超越,进而加强本体性诠释的主体性认知。期许这种技术本体的身法解读,能够为形意拳乃至中国武术传承与传播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及实践启示。

    2025年09期 v.59;No.418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运动人体科学

  • 7-12年级残疾青少年身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肖丽琴;陈一宁;宁小红;赵美娟;郭留仙;

    身体素养的提升是促进残疾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及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构建科学合理的残疾青少年身体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指导未来的发展和满足评估需要。本文采用专家访谈、层次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残疾青少年身体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残疾青少年身体素养包括“身体域”(权重0.272 3)“认知域”(权重0.197 2)“情感域”(权重0.216 8)“行为域”(权重0.201 2)“社会域”(权重0.112 5)5个一级指标和42个二级测评指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权重分配较为合理。进一步实证检验显示,以1 524名7-12年级听障、视障、智障(轻度)残疾青少年为对象的问卷测评结果,经内部一致性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整体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我国残疾青少年身体素养发展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量化标准和评定依据。

    2025年09期 v.59;No.418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体育教育训练学

  • 新时代我国体育与劳育的融合关系、表征与实践路径

    朱磊;李梦桐;

    新的时代产生新的需求,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新的时代产生了由“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体育与劳育融合的问题已经成为体育教育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问题。研究立足于新时代发展背景和国家政策要求,借鉴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新时代体育与劳育融合的涵义及其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新时代的劳育是提供所有劳动形式所共有的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品质等的教育活动,而不是以掌握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劳动形式的活动;体育与劳育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体育与劳育融合的涵义是指体育中包含劳育,劳育寓于体育之中;体育与劳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是树立新时代体育与劳育为个别与一般关系的学术立场、实现新时代体育与劳育融合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和学段衔接。

    2025年09期 v.59;No.418 80-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协调联办竞技体育代表队“府际关系”:核心问题与治理水平提升

    刘晓丽;陈洪平;

    以国家队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代表队是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方面。为提升竞技体育代表队建设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探索推进政府间联办竞技体育代表队。与独办不同,联办由两方政府合作开展竞技体育代表队建设。如何协调两方政府之间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政府间关系,事关联办的质量与效果。依托政府间关系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联办竞技体育代表队“府际关系”的协调治理。研究认为,联办竞技体育代表队运行既涉及纵向政府间关系,也牵涉横向政府间关系,核心问题是协调“府际利益”。协调联办竞技体育代表队“府际关系”应从“利益”着眼:在纵向层面,重点关注权责匹配问题;在横向层面,聚焦规范彼此间的利益竞争行为。

    2025年09期 v.59;No.418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猝死事件影响因素与防控机制研究——基于R-TER模型的fsQCA分析

    廖意;程笑宇;刘力玮;陈蔚;

    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育赛事是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举措,而有效防控青少年体育赛事猝死事件的发生成为保障青少年体育赛事安全有序开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基于R-TER分析模型,以179例青少年体育赛事猝死事件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解析了青少年体育赛事猝死事件组态致因路径。研究发现,青少年体育赛事猝死事件由多重因素耦合联动引发,赛前防控、医学监督、救援执行和赛场环境等因素叠加构成了高、低不同严重程度的7条组态致因路径。为有效防范青少年体育赛事猝死事件的发生,应构建“症候预防-症候应对-长效防卫”青少年体育赛事猝死事件全链条防控机制,包括实施校域两级差异化医学筛查方案、制定青少年体育赛事应急响应评估指南和建设层级化心肺复苏队伍等症候预防措施;落实多主体医学监督、保障赛中应急救援设施配备和搭建应急救援“生存链”闭环等症候应对措施;构建差异化心脏筛查体系、启动运动猝死登记调查、建构运动猝死风险用户画像预测模型和完善体育赛事综合保险制度等长效防卫措施。

    2025年09期 v.59;No.418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 下载本期数据